历史背景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庆祝。据吴均记载,重阳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公元 25-220 年)。
在中国文化中,数字九与阳有关,阳是一种积极而阳刚的精神力量。因此,九月初九是阳元素加倍的日子,是一个吉日,因此得名“重阳节”。这一天有几个传统习俗,包括爬山、喝菊花酒和戴茱萸植物(Cornus officinalis),人们认为这两种植物都有净化作用。此外,在这个节日期间,祭拜祖先的坟墓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据信,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一个传说将爬山和喝菊花酒的习俗归因于汉代费长房和他的弟子桓景。费长房建议桓景在九月九日带着家人带着菊花酒和食物上山,最终拯救了他们免于一场杀死牲畜的瘟疫。另一个故事将这个节日与汉高祖宫廷中的一位名叫贾的宫女联系起来,贾被吕后驱逐后,在百姓中传播了佩戴茱萸和喝菊花酒的宫廷习俗。
近代重阳节已从避险节日演变为类似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1966年,台湾将其重新定为“老人节”,强调照顾和感谢老年人的传统,这一习俗在中国大陆也有。如今,人们在重阳节期间,会进行徒步、赏菊、放风筝、做花糕、团聚等活动。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出售装饰有代表菊雨的彩色旗帜的米糕,并经常饮用菊花茶或菊花酒。孩子们经常学习有关菊花的诗歌,一些地方还会举办菊花展和爬山比赛,获胜者会戴上菊雨花环。
重阳节传说
重阳节和许多中国传统节日一样,有着悠久的传说。其中最流传至今的传说之一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一种恶毒的瘟疫恶魔威胁着汝河周围的人民。这种恶魔会定期出现,传播疾病和死亡。当地居民因这些毁灭性的疫情而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受灾者中,有一位名叫桓景的年轻人。不幸的是,他的父母死于瘟疫,而桓景自己也几乎丧命。为了结束这种痛苦,桓景决定学习神秘的艺术,希望能够战胜瘟疫恶魔。他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旅程,去寻找传说中居住在东部山区的仙人。
经过一番努力,桓景终于找到了仙人。仙人被桓景的决心和纯洁之心所感动,同意教他战胜瘟疫魔王的秘诀。桓景努力学习必要的法术。
一天,仙人向桓景透露,瘟疫之魔将在九月初九再次出现。得知这一消息后,桓景带着一个计划回到了村子。他指示家人和村民在那一天去附近的一座山上。他给每个人发了一片茱萸叶和一杯菊花酒,因为人们认为这两样东西都有保护作用。
正如预言所说,瘟疫之魔在九月初九日从河中出现。然而,茱萸叶和菊花酒的香味迷惑了瘟疫之魔,使其不堪一击。桓景抓住时机,挥舞宝剑,杀死了瘟疫之魔,将他的人民从邪恶的魔爪中解救出来。
从此,爬山、用茱萸叶、喝菊花酒的习俗就成了重阳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纪念桓景的英勇和村民摆脱瘟疫。
重阳节的主题和象征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其主题和象征丰富多彩,反映了其历史、文化和精神意义。重阳节是中国农历九月九日,其习俗和传统丰富多彩,强调健康、长寿、尊重长辈和欣赏自然。
阳象征:重阳节的核心概念是“阳”,这是《易经》中的一条原则,代表着生命、光明和阳刚之气。九这个数字被认为是阳数,而九月初九被视为双阳,因此是一个吉日,意义重大。正是这种双阳象征,重阳节也被称为双阳节。
登高:重阳节期间的一项重要传统是登高。这一习俗被称为“登高”,象征着对更高地位的追求和对长寿的渴望。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与驱除厄运和灾难有关。秋天风景秀丽,天空晴朗,树叶色彩缤纷,是户外活动和欣赏大自然的理想时节。
赏菊:菊花在重阳节习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花在九月盛开,象征长寿,因其美丽和药用价值而受到人们的赞颂。喝菊花酒和用菊花装饰是庆祝这种秋季花卉的传统活动。菊花展览和诗歌聚会也很受欢迎。吃重阳糕,也被称为菊花糕或花糕,是重阳节期间的传统烹饪活动。重阳糕由菊花、枣子和各种坚果等材料制成,象征着丰收和对更高生活水平的愿望。糕的“高”与“高”同音,象征着对生活进步和改善的渴望。
山茱萸 (Cornus officinalis) :在重阳节期间,佩戴山茱萸叶或将山茱萸枝插入衣服是一种常见的习俗。古代中国人认为山茱萸可以驱除恶灵,带来平安和幸福。这种习俗反映了重阳节寻求保护免受伤害和促进幸福的主题。
敬老:重阳节又称老年人节,强调尊重和关爱老年人的文化价值。学校、企业和志愿者团体组织的活动通常包括探访养老院、聚会和老年人郊游。这种对孝道和老年人福祉的重视凸显了重阳节在促进家庭纽带和社区关爱方面的作用。
祭祖:重阳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纪念祖先。家人会去扫墓、重新粉刷碑文、供奉食物和香火。这一习俗反映了纪念逝者并与自己的传统和血统保持联系的主题。
国际纪念活动:重阳节的主题和象征不仅限于中国。在日本,重阳节被称为菊花节,重点是长寿和健康。传统活动包括喝菊花酒和吃栗子饭。在韩国,重阳节被称为中阳节,包括吃菊花煎饼、爬山和赏菊,反映了类似的健康和户外活动主题。
在当代艺术中
重阳节通过各种媒介来表现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奇起源。艺术家经常从节日的古老传说中汲取灵感,例如汉代桓景与瘟疫恶魔英勇抗争的故事。这些故事被描绘在绘画、雕塑和数字艺术中,捕捉了勇敢、社区精神和正义战胜邪恶的本质。现代诠释往往突出节日的传统习俗,如爬山、使用竹叶和享用菊花酒,将历史意义与艺术表达融为一体。
娜塔莉亚·雷扎诺娃 (Natalia Rezanova), 《露水》 ,2021 年。绘画,布面丙烯画,70 厘米 x 80 厘米。
纳塔利娅·雷扎诺娃 (Natalia Rezanova) 的画作《露水》创作于 2021 年,巧妙地将重阳节的精髓融入当代艺术表达中。这幅作品以布面丙烯颜料绘制,生动地捕捉了从菊花瓣上收集的清晨细腻的露水,强调了它们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与长寿和青春的神话联系。人们认为,用露水洗脸具有恢复活力的功效,象征着重阳节的活力和复兴主题。雷扎诺娃对媒介的选择和对细节的细致关注不仅唤起了菊花盛开的宁静之美,也与重阳节庆祝生命和拥抱大自然馈赠的传统产生了共鸣。
Marius Vancea,寻找自然,2022 年。绘画,布面油画,100 厘米 x 200 厘米。
马里乌斯·万西亚 (Marius Vancea) 的画作《寻找自然》于 2022 年完成,是他大型项目《太阳的蜃景》的一部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探索和穿越风景如画的地形的旅程,与重阳节的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这幅布面油画是万西亚六年努力的结晶,涵盖了 40 多幅描绘他想象中的欧洲之旅的画作。从托斯卡纳连绵起伏的丘陵到地中海充满活力的海岸和北爱尔兰崎岖的风景,万西亚的作品唤起了人们对大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呼应了重阳节爬山庆祝生命和寻求长寿祝福的传统。 《寻找自然》的广阔范围不仅带领观众踏上一场视觉之旅,也促使人们反思大自然的宏伟永恒魅力,体现了重阳节强调与自然世界重新联系并欣赏其变革力量的理念。
重阳节与中国文化遗产和精神价值观有着深厚的联系。重阳节起源于古代关于勇敢和集体坚韧的传说,例如汉代桓景与瘟疫魔的英勇斗争,如今已演变为庆祝活力、长寿和尊重长辈的节日。重阳节以九月初九的双阳吉祥能量为象征,登山、赏菊和祭祖等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促进了家庭纽带和社区精神。现代艺术通过当代媒介完美地诠释了重阳节的精髓,颂扬了复兴、自然之美和文化传统的持久精神等主题。随着重阳节在全球继续引起共鸣,其坚韧、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追求更高理想的主题仍然永恒并受到普遍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