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万佛节,又称玛迦普迦节,在东南亚和南亚的上座部佛教徒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根源与古老的传统和皇家赞助交织在一起,逐渐演变成一个充满热情和虔诚的受人尊敬的节日。
万佛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陀与他的第一批 1,250 名弟子之间的一次重要聚会。据信,这一重大事件发生在农历三月的满月日,象征着佛教内部理想和模范社区的建立。它标志着佛陀发表重要演讲,强调信仰的核心原则和通往开悟的道路。
虽然万佛节的根源在于古老的佛教习俗,但其现代形式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泰国国王拉玛四世 (1804-1868) 的远见卓识。拉玛四世认识到这种集会的精神意义,于 1851 年将万佛节定为正式仪式。他的理由深深植根于对佛陀和 1,250 位阿罗汉的崇敬,认为他们的集会是信仰和精神紧迫性的基础。
万佛节最初在玉佛寺内举行,在拉玛四世统治时期逐渐盛行起来。仪式以僧侣诵读《菩提摩卡经》为特色,在授戒堂周围点亮灯笼,并以巴利语和泰语布道。作为集中化和标准化泰国佛教的努力的一部分,拉玛四世的继任者拉玛五世 (1853-1910) 扩大了万佛节,将其提升为全国性庆典。
随着时间的推移,万佛节逐渐演变成一种珍贵的传统,深深植根于泰国的文化结构中。1913 年,拉玛五世国王正式宣布万佛节为公共假期,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国家庆典的地位。尽管在 20 世纪中叶,万佛节一度衰落,但后来由于后来成为最高僧侣的普洛德·基蒂索巴诺等杰出人物的努力,万佛节又重新复兴。
对万佛节的崇敬超越了泰国的边界,传到了以上座部佛教徒为主的邻国。如今,柬埔寨、老挝、缅甸、斯里兰卡等地的信徒们都热烈庆祝万佛节,团结信徒们一起纪念佛陀的永恒教诲和佛教界的神圣性。
万佛节的主题和象征
从竹林的宁静氛围到古塔的庄严聚会,每个元素都具有深刻的含义,并提醒着佛陀传授的永恒智慧。
竹林:万佛节的庆祝活动在印度北部王舍城(现王舍城)附近的 Veḷuvana 树林举行。这里环境宁静,竹林随风摇曳,象征着有利于冥想和精神反思的宁静环境。竹子具有韧性和柔韧性,体现了忍耐力和适应力的品质,这是通往开悟之路的必备美德。
四众会日:万佛节是为了纪念佛陀与他的第一批 1,250 名弟子的历史性聚会,即四众会。四众会由阿罗汉组成,他们是佛陀亲自授戒的开悟弟子。四众会的意义在于它体现了理想的佛教社区,其特点是智慧、纯洁和精神亲和。
大乘法门:在万佛法会期间,佛陀发表了名为大乘法门的开创性开示,总结了佛教的核心原则。该开示强调了道德行为、精神净化和智慧培养的重要性。大乘法门中包含的永恒教义是寻求摆脱苦难的修行者的指路明灯。
积德行善和虔诚:万佛节是具有深远精神意义的一天,以积德行善和虔诚行善为标志。俗人和僧侣都会参加游行、烛光守夜、施舍和冥想等仪式。这些做法不仅培养个人美德,而且还培养社区和谐感和精神互联感。
农业象征:万福节也具有农业意义,在东南亚国家,万福节在收获季节后举行。当社区聚集在一起庆祝这个吉祥的日子时,他们会反思生命的周期性以及人类生存与自然节律之间的相互联系。
当代艺术
在当代艺术中,万佛节激发了各种各样的创意表达,以纪念该节日的精神意义和文化遗产。从传统绘画和雕塑到多媒体装置和表演艺术,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都从万佛节所体现的社区、美德和启蒙等永恒主题中汲取灵感。艺术家们通过生动的笔触和复杂的构图描绘了竹林的宁静之美和烛光游行的庄严。此外,当代艺术家还探索了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以创新的方式重新诠释古老的仪式和象征,以反映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在东南亚及其他地区,万佛节已成为艺术家们探索的主题,他们寻求涉及灵性、相互联系和寻求内心平静的主题。通过他们的创造性努力,这些艺术家为围绕佛教传统在现代世界中的相关性的持续对话做出了贡献,促进了人们对万佛节所体现的深刻教义的更多理解和欣赏。
So Hyon Kim, 《Bamboo Grooves2》 ,2022 年
金素贤 (So Hyon Kim) 的画作《竹槽 2》(Bamboo Grooves2 ) (2022) 巧妙地将丙烯酸和石膏结合在画布上,创造出一种有纹理的三维竹子形象。这幅作品使用绿色为主色调来描绘竹子,传达出视觉和触觉的深度。通过雕刻纹理并在这些雕刻中使用颜色对比,金素贤抓住了竹子的弹性和适应性的精髓。这幅作品与 Magha Puja 的主题产生了深刻共鸣,Magha Puja 庆祝在 Veḷuvana 树林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Veḷuvana 树林以宁静的竹林而闻名。金素贤画中的竹子象征着宁静的环境,非常适合冥想和精神反思,体现了忍耐和灵活性的美德,这是 Magha Puja 期间庆祝的启蒙之路的核心。
巴兹尔·库雷, 《心智清晰 - 寻求平静》 ,2023 年
加拿大艺术家 Basil Cooray 创作的《心清净——寻求安宁》 (2023 年)是一幅沉思的布面丙烯画,描绘了四位佛教僧侣在寺庙花园中行走,全神贯注地读书的场景。僧侣们平静的表情和冥想的姿势反映了他们内心对理解佛陀教义的追求。这幅画以白色为主色调,简洁的画风凸显了其深刻的含义,唤起了一种平和与清净的感觉。通过描绘僧侣们对学习和沉思的投入,Cooray 的作品体现了佛教节日融合传统与当代意义的核心。
万佛节是深受尊敬的节日,深深植根于古老的佛教传统,东南亚和南亚各地都以热情和虔诚庆祝万佛节。万佛节起源于佛陀与弟子们的一次重要聚会,后来被拉玛四世国王制度化并传遍整个地区,它体现了人们对精神启蒙和社会和谐的永恒追求。如今,随着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通过各种媒介探索万佛节的主题,万佛节继续激发人们的沉思、创造力和文化交流,重申了它在现代世界中的持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