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点
- 野兽派起源于 20 世纪中叶,是对现代主义光滑、精致美学的回应,其重点是原始、未完成的材料,主要是混凝土。
- 这种风格的特点是使用裸露的混凝土、大量的几何形状和极少的装饰,创造出大胆、原始且往往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 野兽派经常用于社会住房和公共建筑,旨在在城市环境中创造实用、经济高效且公共的空间。
- 尽管野兽派与勒·柯布西耶等建筑大师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也受到各种建筑运动的影响,包括现代主义对设计功能性和诚实性的强调。
- 野兽派最初因其创新方法而受到赞誉,但后来因其严酷、不吸引人的外观而受到严厉批评,导致其在 20 世纪后期衰落。
1967年,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的“栖息地67号”(Habitat 67)。作者:托马斯·莱德尔(Thomas Ledl),维基百科来源
粗野主义的起源
粗野主义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中期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原始的混凝土结构和朴素实用的美学风格,旨在与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精致玻璃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粗野主义通常与社会住房、政府建筑和机构设计联系在一起,其根源在于二战后人们对功能性的追求以及对传统装饰的拒绝。
“粗野主义”一词源于法语短语“béton brut”,意为“原始混凝土”。先锋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曾用这个词来描述他战后建筑中未完成的混凝土表面。尽管勒·柯布西耶本人并非粗野主义者,但他的影响却是奠基性的。他的马赛公寓(1952年)体现了粗野主义的核心元素——原材料、模块化设计以及对公共生活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粗野主义运动在英国蓬勃发展,尤其是在建筑师艾莉森·史密森和彼得·史密森夫妇的影响下。他们致力于打造诚实实用的建筑,以体现其社会使命。他们的设计摒弃装饰,注重裸露的材料和清晰的结构,强调建筑的社会和伦理责任。这一时期也标志着粗野主义理论的兴起,评论家和建筑师们就其在战后重建和住房需求方面的潜力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到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粗野主义在国际上传播开来,在欧洲、北美以及南斯拉夫等社会主义国家都取得了显著发展。它因其实用性、成本效益和富有表现力的宏伟性而受到各国政府和机构的青睐。尽管粗野主义备受争议,但它在建筑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一些由富有远见的建筑师设计的标志性建筑也由此诞生。
塞尔日·霍塔——《混凝土彩虹》,限量版,2018年。摄影。43 x 58厘米。
粗野主义的特征
粗野主义建筑以其原始、朴实的美学风格而闻名,通常以裸露的混凝土、砖块或钢材以及极简的装饰元素为特色。其标志性元素是使用未经修饰的混凝土(béton brut),这种混凝土未经任何修饰,以展现材料的质感和木质模板的痕迹。这种视觉上的诚实也延伸到结构元素,它们通常清晰可见而非隐藏,从而强化了建筑的功能性。
厚重的形态、块状的几何形状和重复的模块化元素也是其常见特征。建筑通常拥有堡垒般的外观,其朴素的整体轮廓强调了重量和持久性。室内空间往往开放且实用,体现了该风格的社会意图——以直接高效的方式满足住房、教育或政府需求。窗户可能很小或深陷其中,营造出一种坚固和内省的感觉。
粗野主义的另一个核心特征是其对功能性和明确目的的关注。粗野主义建筑不会隐藏建筑的运作或建造方式,而是展现其力学和材料,力求建筑的诚实。有些人认为这种风格简朴或粗犷,但支持者认为它是一种真实、民主的设计方法。粗野主义尤其适用于市政建筑、大学和社会住房,因为在这些建筑中,经济性、耐用性和意识形态表达比优雅性更重要。
马里奥·塔伦蒂诺——《双曲线》,限量版10幅美术版画,2023年。摄影。140 x 100厘米。
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
勒·柯布西耶 – Unité d'Habitation,马赛 (1952)
尽管勒·柯布西耶并未正式采用野兽派的称号,但他的作品却深刻地影响了这一风格。他位于马赛的“公寓住宅”(Unité d'Habitation)是最具标志性的野兽派建筑之一。这座大型住宅综合体在其粗犷的混凝土框架中引入了“垂直村庄”的概念。该建筑的模块化设计、原始混凝土的使用以及公共空间的整合,为后来的许多野兽派作品奠定了基础。
丹下健三 – 高松香川县体育馆 (1964)
丹下健三是一位融合现代主义与粗野主义的日本建筑师,他运用混凝土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创新设计。他的著名作品之一——香川县立体育馆,以其引人注目的、蜿蜒的混凝土屋顶为特色,形似抽象的贝壳或机翼。丹下健三将传统的日本建筑与西方现代主义和粗野主义形式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语言,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埃尔诺·戈德芬格——伦敦特雷利克塔(1972年)
埃尔诺·戈德芬格(Erno Goldfinger)设计的伦敦特雷利克塔(Trellick Tower)是英国最知名的野兽派建筑之一。这座31层的住宅楼以其雄伟的结构和原始混凝土的运用而闻名。该建筑独特的设计,包括独立的服务塔、鲜明的线条以及对功能性的极致强调,成为了野兽派运动的标志。它对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社会住房项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丹尼斯·拉斯登——伦敦皇家国家剧院(1976年)
由丹尼斯·拉斯登设计的皇家国家剧院是另一座典型的野兽派建筑,展现了该风格对大胆和宏伟的追求。粗糙的混凝土表面、层叠的露台和引人注目的悬挑赋予了该建筑独特的外观。它的形式最初备受争议,但后来成为伦敦文化景观的地标。
路易斯·康——索尔克生物研究所,拉霍亚(1965)
路易斯·康设计的加州索尔克研究所,是粗野主义将混凝土与现代主义理念完美结合的典范。该建筑朴素而宏伟的外观,与其与周围景观的巧妙融合,共同构成了强有力的美学宣言。康对原始混凝土的运用,以及对光线和空间的精心考量,重新定义了粗野主义,使其成为一种充满诗意和智慧深度的建筑风格。
保罗·鲁道夫——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大楼,纽黑文(1963年)
保罗·鲁道夫设计的耶鲁艺术与建筑大楼(现为鲁道夫大厅)是美国粗野主义的开创性作品。其复杂的室内空间、肋状混凝土表面和引人注目的楼梯,体现了该运动对纹理、体量和功能的重视。这座建筑至今仍是美国中世纪粗野主义设计中最具标志性和争议性的典范之一。
前南斯拉夫建筑师——贝尔格莱德当代艺术博物馆(1965年)
粗野主义在前南斯拉夫取得了显著发展,尤其是在公共和文化建筑的设计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是由建筑师伊万·安蒂奇及其团队设计的贝尔格莱德当代艺术博物馆。该建筑以其对混凝土、几何形状的运用以及对功能性的高度重视,完美诠释了粗野主义风格。在南斯拉夫社会实验时期,粗野主义象征着这个国家对现代主义和创新的执着追求。
朱尔斯·加里波利——《野兽派 III》,2025 年。版画。100 x 80 厘米。
粗野主义的兴起、衰落与复兴
粗野主义曾因其大胆的风格和原始的材料而备受赞誉,但在20世纪后期却遭遇了强烈的反对。批评者认为它冷酷无情、缺乏吸引力,且在审美上过于刻板,导致其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衰落。尤其是公共住房项目,由于负面评价,一度被列为拆除或重新利用的目标。这种风格宏伟的建筑,以裸露的混凝土、厚重的造型和极简的装饰为特征,成为了城市衰败和社会失调的象征。
然而,近年来,粗野主义在建筑师和设计爱好者中重新兴起,他们珍视其朴实的美感、实用性和建筑的完整性。在这个越来越注重保护建筑历史和意义的时代,这种风格找到了新的受众。许多曾经面临拆除风险的粗野主义地标建筑已被列入保护建筑名录,以保护其文化和建筑意义,造福子孙后代。
尽管粗野主义最初衰落,但它仍然是最具争议的建筑风格之一。马赛公寓、伦敦巴比肯庄园、波士顿市政厅、蒙特利尔 Habitat 67 和 Trellick 塔等标志性作品,持续引发争议,也令人赞叹。尽管有些人可能仍然认为其以混凝土为主的造型令人感到压抑,但也有人认为它们大胆而富有远见,挑战了建筑规范,并体现了建筑重塑社会的潜力。粗野主义的遗产依然存在,在关于建筑表达方式演变的持续讨论中,它的地位依然稳固。
Virginie Le Carré - “混凝土翅膀”,2019。摄影。
常问问题
什么是野兽派建筑?
野兽派建筑是兴起于20世纪中期的一种建筑风格,其特点是使用原始混凝土、巨大的几何形状,并强调功能性而非装饰性。它通常以裸露的建筑材料和粗糙、未经雕琢的表面为特色,并注重大胆、宏伟的结构。
野兽派为何如此受争议?
粗野主义风格的公共住房项目常常与城市衰败和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引发公众不满。其朴素厚重的审美风格疏远了许多偏爱传统装饰风格的人士。
哪些建筑被视为野兽派的标志性例子?
野兽派建筑的一些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包括马赛的 Unité d'Habitation、伦敦的 Trellick Tower、伦敦的巴比肯庄园、波士顿市政厅、蒙特利尔的 Habitat 67 和伦敦的皇家国家剧院
野兽派艺术正在卷土重来吗?
是的,野兽派近年来复兴,人们越来越欣赏它的原始美感和历史意义。
野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粗野主义建筑的特点是使用原始混凝土、巨大的几何形状和极简的装饰。这种风格通常以粗糙、裸露的表面为特色,并注重功能性。粗野主义建筑通常具有整体式、堡垒式的外观,强调社会实用性和对材料的真实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