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豪 王
王一豪,1962年生,山东济南人,诗人。擅长油画、书法、篆刻。曾在新闻单位任美术编辑。现任山东省人文艺术研究院秘书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出版有:《王一豪写生作品集》《王一豪的艺术世界--书法.篆刻》。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重大艺术展览,并数次在国内多家专业刊物上发表,作品被国内外友人收藏。
探索一豪 王的当代艺术品,浏览最近的艺术品并在线购买。 分类: 中国当代艺术家. 艺术领域: 绘画. 帐户类型: 艺术家 , 加入会员自2007 (出生国家 中国). 在ArtMajeur上购买一豪 王的最新作品: 一豪 王:发现惊人的作品的当代艺术家。浏览艺术品,购买原创作品或高档的印象。
艺术家的评价, 传记, 艺术家的画室:
王一豪绘画工作室 • 10艺术品
查看全部有时,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需要,只有在梦中自由消遥或着在绘画中任意表现。梦只有自己知道,绘画让你告诉了大家。
承认
传记
王一豪,1962年生,山东济南人,诗人。擅长油画、书法、篆刻。曾在新闻单位任美术编辑。现任山东省人文艺术研究院秘书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出版有:《王一豪写生作品集》《王一豪的艺术世界--书法.篆刻》。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重大艺术展览,并数次在国内多家专业刊物上发表,作品被国内外友人收藏。
正在进行和即将进行的艺术活动
影响
教育
认证的艺术家的价值
成就
关于ArtMajeur的活动
最新消息
当代艺术家一豪 王的所有最新消息
艺术与自然。艺术是什么?
艺术与自然。艺术是什么?
"艺"之本意是种植,有才能之意。″术"《广雅》谓之道也,运动也,有技艺之意。艺术,就是才能技艺也。传统意义包括有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歌唱艺术、演出艺术、影视艺术、摄影艺术、杂技艺术等等。艺术家毕加索曾经说过"什么不是艺术″。艺术其实就是异术(不同的道),艺术是在不断变化中不断产生的一切事物。
艺术具有通灵性,艺术家就象个巫师一样做着与众不同的魔法。艺术它具有哲学性,创造性和神秘主义色彩,它超越了美学与绘画范畴,它引导着无数迷茫的灵魂走向未知的世界,这就是艺术与异术的同生性,它揭示着未来的演变过程,超自然性所产生的隨意性和事件的偶发性所指引的必然性。艺术无处不在,一切变化中的事物皆具有艺术性,它是具有生命意义的灵魂展现,又是视觉符号听觉意识的灵异显示。它超越了自然规律就象宇和宙一样把时间和空间留在了那里,它并不永恒确又变化无穷尽的发生着什么,产生着什么,制造着什么,让无数的世界千变万化,艺术就是人类制造的异想天开的那些事件与事物的生发现象。从广义上讲是事件制造了事物。没有艺术家,一切事物也会产生,因为一切事件它本来就存在着,只不过你是又一次重新复制了这个事件,产生了这件事物。是一次灵异事件的生发再次产生。其实人类就是另一个神秘暗物质的载体,有时灵光一闪,它是自然界万物灵魂的寄托,让你脑洞大开,创意无限。你的智慧来源于地球上万事万物,是世间万物统治着你的意识和灵魂。你不是电脑的CPU, 你只是象电脑屏幕一样显示着万物的意识能量。
例如:无意识绘画,就是艺术家人在现场,意识确不在现场,盲视不用思想意念去创造事物,而产生的偶发性符号图形,它就是随意的必然性。这些突发显现的神秘图形,就是自然的预示,它就是古人占卜的河图龟纹,是万物意识的启示。
艺术是万物意识的呈现方式,它就象人类的文字语言一样是意识能量传播的载体,爱艺术就珍爱每一件艺术品,因为好的艺术品都具有超意识能量传递传播引导交互作用。
最伟大的作品应该是空相,它让万物无法读懂它的含义和内容,它是无数次的重复叠加所产生的存在与消失的过程,它曾经发生过,确又无法表现。现实中就象恐龙一样,它们在那么遥远的过去存在过,可现在人类只能从地下看到它们的化石,而它们由运动变成了静止与永远。它应该是无形无色无味无意识。它是物质的元素,就象人类的基因排序。它象水象空气,随意流淌随风漂荡,它存在于无形之中,千变万化。象石头一样从液体变成固体的这个形成过程,在外力的作用下变的奇形怪状,几十亿年前形成的某些图形,竞然与现在意识图形有着惊人的相似,那是远古自然与现在社会的偶遇现象。是没有意识灵魂的生发所产生的事物,所以一切事件与事物都具有突发性变异,这就是自然艺术的产生造就了万事万物,它没有规律性可循是偶然产生的,是谁创造了自然,这位艺术家永不在场。
绘画不是算术
作者:王一豪
吴冠中先生“笔墨为零”此言一出,就在中国美术界掀起了一场风波,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
我个人认为品评一幅画的好坏,首先要看内容,没画出好的题材,其笔墨技巧再熟练也无法让人产生共鸣,不能感动观者的作品,那只能是作者的一种自慰方式(别人无法体会到你的快感)。画家在游戏笔墨的同时也愉悦了自己。
林语堂先生曾说:中国画家寄情于山水,西方画家则寄情于女人。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画在上世初受西方绘画影响虽然有了发展。但有于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同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要从观念上根本改变这种现状,中西绘画要交融,就必须大胆地去创新,去尝试“中器西画,西器中画”,所以中国画的发展将面临这个画种的存亡问题。这就使的中国画家们特别强调“笔墨”功力。这种带着玄学情结的理论,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审美观也在变,它又能守望多久哪?
画画的都知道,为了继承前人的笔墨,初学中国画都是从临摹别人作品入手进而写生创作。这就使的画家习惯成自然,不断地重复自己。去追求那个“笔墨”。
中国画也是以线为主、点、面、色结合,所以大多数画国画的也象写字一样一遍遍去重复描绘一幅画(真可谓书画同源),想从中悟出笔墨的真谛,即所谓的笔墨功力(线条功底),而使国画没有了原创性,似乎国画家都不太讲原创,他们可以不厌其烦地上百次地复制一幅画,而无太大差别。
当一幅画被一个人几百次的描绘时,画家的激情和创造力也会随即消失了,这幅画的“笔墨功力”也就可想而知了。而现代艺术是探索和创造着空间,因此创造一个世界比描绘一个世界更重要。画家应该是创造画面的,一幅画如果不是用发自内心情感去表现内容,再好的笔墨也只是技巧而已。
绘画不是算术1+1=2,绘画也不是百米竞技,跑10秒和跑9秒谁是冠军很明朗。绘画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人的喜好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绘画应具有最大的自由性,没有创造性的绘画也只能象工匠一样机械地描摹物象,没有生机可言。
“笔墨为零”。我理解为就是说画什么的问题,怎样画己不重要了。吴先生认为没有表现客观对象的笔墨等于零,即:无论你有何等的技术和水平,没能画出震撼心灵的作品也是徒劳。

王一豪印象
最初听到王一豪的名字,是在传说中,被叙述者当作学习绘画的某种尺度与标高:有一幅画他说很好,哪一类画他以为不足取,理由是什么什么。听上去是一个眼力非常稳、准、狠的人物,心想,如此见多识广鉴赏力不凡的人,性情上大概比较会有点严肃而苛刻。
待到第一次见王一豪本人,同时也看到了他的画,多少有点意外的,是其人与其画高度一致的温良恭俭,还有更突出的――朴实。那时,他在旁人略约有些嘈杂的急切交流中,很温和地听与看着,少言寡语。但是,倘若被问到什么,他就马上敛起目光,呈神情专注地思索状,然后认真做答。这时的王一豪,让人想到爱伦堡那部著名回忆录里的法国画家马尔凯:“语言是审慎的、纯朴的和有说服力的。”
俄罗斯作家爱伦堡对马尔凯的忆想,有着情感上的特别沉痛和言辞上的大度慷慨,因为那也是爱伦堡对二十世纪上半叶不断动荡中的欧洲艺术家整体命运的总结性历史回顾:“那是一个很少有人想到艺术的时期,刹那间便有成批的人死去。但是,他们的死正是为了使别人能够看见河流、树木和星空,为了使艺术回到又聋又瞎的大地上来”。只是,人们能够重新看到的艺术,已不再是过去所熟识的形态,旧的艺术法则已不复存在,一个寻找与建立新艺术法则的时代,正随之而来。彼时,马蒂斯和毕加索的艺术探索和市场价格都在举目瞩目的争议中行进与攀升着,马尔凯是他们的朋友,他偶尔抬眼旁观一下这些行进与攀升,然后埋头画自己的巴黎。爱伦堡此处所谓马尔凯的“语言”,亦非寻常的交流话语,而是特指绘画:“无论是外表或是他使用的语汇都不能表现出他的本质。他用绘画说话。”从如此时代交替与语言特质的视角来看王一豪,则另有一种深长的意味――是发生在一个人的心灵空间与其所从事的艺术形式之间的。
比之爱伦堡的回忆,眼下是一个更加纷繁的时代,艺术却被简化为商品;过去用于心灵沟通的交流,今天成为投资贸易的形式,而专注从事于艺术,多半是对人生理想的奢想了。许多有志之士会因之而愤世嫉俗焦虑不堪,而王一豪却仿佛置身于一种和光同尘的境界里,他做网页、开博客、写诗、著文、作画、篆刻、收藏、旅行、摄影、会友……他对各类新艺术潮流不断表现出深刻的兴趣和认知,交流与表达的热忱又饱满而天真,因此他交往很多,朋友很多,做过的事情也很多,他的现实世界如同一个宽阔、明朗、喧腾的乌托邦式大江湖,散发着平民化的喜气,间或相伴着气氛平和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的愉悦色彩,甚至,在网上能够看到有人称之为“梁山好汉”。
然而,独对王一豪的画作,却好像经由一条条隐秘而曲折的通路,通向另外的现实。
王一豪与绘画之间的源渊,大抵可以追溯到童年,或者就是他天性的一部分,这让他画家的身份反而模糊起来。是天生的,怀着一颗平常心;不是后来学的,就不那么具有形式感。许多人学艺术,看中的更多是所谓艺术家生活方式,以为可以藉此超越日常平庸的人生,获取一种对待生活的独特权限,这当然要格外强调形式感。王一豪从小学语文第一课上的天安门城楼开始画,铅笔、粉笔、黑板报、素描、水彩、国画、油画、丙稀画,二十多年陆陆续续画下来,总是靠兴之所致,没有视其为区别于日常人生的特殊伟业,虽然在艺术领域涉猎广范,但生性温和,去闯艺术史的宏愿、野心与恒力,在他看来也跟世间万物般如过眼烟云而已,这就难免就更少有画家的身份姿态。他画过很多山水画,可以从中看到他的视野与胸襟,很大气,还有一种渺渺的虚静,极契合他气质里的敦厚温良。但是,它们往往并不能让人直观地看到画者的个人情感状态。这也符合人们寻常的观画习惯,山水在中国人的美学逻辑里,象征着遁世与隐世。
面对这样一位画家的作品,也会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件艺术品表达的成败,最核心的部分并非基于其行业化技术经验的准备与积累,而是要靠更广泛的人类存在经验。遗憾的是,王一豪和光同尘的时候多,只在画面上偶露峥嵘。大概,他自己也未见得能够领会到他对于周围人的这种意义。
不过,这些企图尽力阐释王一豪和他的画作的文字,终归是一种妄念。在绘画的领域里,文学所勉力做到的,只是凭借字词符号般的隐喻,传递些许人们共同经验中边缘模糊的视觉印象而已。因此,有朋友说王一豪像一面“有锈迹的镜子”,可以让周围人经常照一照自己。我想,作为这面镜子本身,“锈迹”应该是来自它所映现过的无数镜像的彼此重叠、覆盖、映衬。似乎,每一道辉映其中的光线,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下来某种隐秘或鲜明的痕迹。而人们照镜子时,是要与这面镜子寻找角度选择距离的,人与镜子的一致性,其实是意义微茫的对立性。王一豪接触过的人与事很多,见过的画家画作也很多,这就使他天性里的朴实,带有淤积厚重的层层色彩。朴实,对于他,不是来自人们通常概念的经历单纯,恰恰相反,而是对其经历与经验的斑澜复杂的自觉克服。此刻,他是一个在别人的时代做各种热忱交流的人,而属于他自己的时代,则隐匿于他内心的某种美好的愿望里,距离人们很远,也很近。甚至,人们已经能够从他的某些画面里感觉到了偶然的光亮――这光亮,像从乌云间隙中泄露的天光,骤然而至。
(本文作者: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韩青)
原文刊登在2008.5<<CELEB名人>>杂志

2013年9月王一豪去西北写生照片
序
五十而知天命,一豪这部作品集的出版,将给他的绘画生命带来大的转机。
虽然书的题目叫作写生作品集,但实际上它是一豪用自己的绘画方式创作的一部心灵风景画卷。书中选取50幅精品,再现了中国大西北不同地域的多彩风光。
一豪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自己的绘画哲理,之所以往往不被常人所理解,是因为他的创作经常停留在高层次的境界中,做着不媚俗、不随俗、不低俗的姿态,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这种姿态是由人的品格力量来支撑的。
一豪绘画的本质,是追随欧洲印象派的意识和手法。比如画作<<戈壁的早晨>>、<<陇南小景>>、<<盐湖影象>>,通过画家反复对景物的观察,用绚丽的色块捕捉光的流动和空间的变幻,既有塞尚的意味,也有梵高的影子。
外国风景画的巅峰,是由俄国画家列维坦所达到的,他的画作投入充足的情绪,对完美的写实进行挑战,作画用笔简洁,色调明丽,让大自然反馈视觉,以诗意温暖和微笑。这一点,在一豪的画作中有着不同的显露。
一豪以前除了风景画之外的作品,同样坚守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精神,但不是机械性传承而是中国式跳跃,没有跳跃就没有创造和个性成功。
当前的中国风景画家,没有人达到叹为观止的高度,这是可悲的。这与中国人的欣赏习俗和审美水平相关联的。我认为,一豪的坚守是正确的,是有毅力的,是有眼光的。一位真正的有求索的画家,一定要不为时尚所动,不为物欲所动,要孤单地自然地轻松地走向未来。
当代著名诗人、作家 张寿彭

<<王一豪写生作品集>>已出版
为一豪画集所作的前言
为了绘画,六年前我和一豪曾去西北地区。二个月前,为了相同的目的,我们又去了那里。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去了陕西、山西、内蒙古、甘肃、四川,据一豪讲,经过了六千多公里的路程。这本<<王一豪写生作品集>>所选的50幅作品,就是此次行程的所得,其中的快乐与辛苦,我们曾一同感受。
我与一豪交往近三十年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刚结识时就见过一豪的画,印象很深。
这些年来,一豪涉及过许多的文化艺术类别,如写诗、篆刻、书法、策划组织美术展览等等,是个实实在在的从事文化的人士。
在作为文化人士时,一豪的绘画特点如画中展现的那样:诚恳、浓重、执着。像我们熟知的梵高。
在日常生活中,一豪同样是个质朴的人,甚至有些固执-------不怎么高兴时会安静的坐着,高兴时会微笑-------平常的让我们可以不怎么去重视他-------可是,如果能够把他纳入到美术史中,我们会看到他独特而优秀的品质;他是按自己的方式去绘画的-------毕竟,所有的个人绘画作品都是一个个人的生命品德的呈现;他即不在绘画中卖弄什么,也不在画面上求巧,无论还缺少什么,一豪的画是直接和真实的。
如果一豪再作出一些努力,他或许会成为一代绘画大师的-------当然,那时候他可能就不会与我一起再去西北了。
无论如何,一个人,还是精进自己更好。
山东省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 王勇

王一豪的艺术世界
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批评家,<<美术>>杂志编委,中国国家画院研究院副院长,刘曦林先生为王一豪题写"王一豪的艺术世界"

艺术旅者的山野独行——浅论王一豪的油画艺术
作者:徐恩存 <<当代中国美术>> 主编,著名美术史论家、批评家。
艺术的历史,每一页都表明,人的许多情感和丰富意绪,无不是通过符号、语言与图象得以充分表达的;艺术家的作品,既是他心迹的流露,也是他对生存世界的整体感怀。
看王一豪的油画作品,蓦然想到西方著名作家梭罗在谈到自己的著作《瓦尔登湖》时说,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眼泪”。梭罗是在说,大自然的永恒是生命的原点,是需要安静下来阅读的“巨著”;在这里,敞开自己,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独享孤独的乐趣,沉思着自然的精神与诗意,沉思着创作的形式与语言……据说,王一豪的艺术之旅,是在童年开始的,在数十年的历练中,他的画笔与作品始终关联着一种生命意识和精神憧憬。在他拙厚、质朴的笔触与色彩中,氤氲着一种莫名的诗意,这种诗意是一切纯净、真挚艺术的独特品格。
王一豪的绘画,从未离开过山野的主题,画面中的意象——山野、丘陵、道路、树木、房屋等,都因画家情思的灌注而充满情绪性与生动气韵,笔触、色彩与意象间密集铺陈着象征与隐喻,由外而内、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朴素的作品因渐进与细读而动人心魄。不同于他人的是,王一豪的个性与气质,总是折射在作品中,散发着一种厚重的朴素、自信的孤独、冷峻的热情。在看似平面而满塞的画面结构中,实际上蕴含了对人生非常深邃的理解,也许在这种毫不炫技、毫不煽情的作品里,平实是最大的丰富,惟其如此,才能倾听到大自然的声音与呼唤。在这里,王一豪看到了自己生命与艺术的方向,并在他独特的绘画文本中,浓缩了全部的生命经验和深远的精神世界。
一直以来,对王一豪油画解读的误区在于,以为他在学习凡高,他在追随印象派。其实不然,王一豪作品乃是以质朴、厚重的直觉感受和表现为特点,以相关的短促笔触与明亮色彩传达生命之诗的——一切都充满郁勃生机,一切都温厚坦荡,一切都悠远绵长;画家在表现性的形式、风格中,颠覆了艺术的传统性,摒弃了对唯美的迎合与取悦,远离了时尚与市俗,因为,他拒绝做一个平庸的模仿者,而要做一个艺术的创造者。
自此,他的艺术之旅回到原点,他常年奔走在山野之间,在温热的土地上不倦的行走。他从山野出发,又回到山野的表现,他找寻、叩问着艺术的本质与奥秘,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淀与积累中,孕育了自己的灵感与激情。当然,不能忽略的是齐鲁故土及其文化底蕴始终是他的精神资源,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大时代中,支持着他以开阔的胸襟和视野确立自己的艺术选择与理想追求——在朴素的立场上构建自己的理念,在自信之中追寻“一个人的江湖”。
所以,我们可以说,王一豪的作品是“行走的绘画”。因为,在生机盎然、鲜活蓬勃的笔触与色彩中,几乎没有严谨的秩序与周密的设计,而是在行色匆匆之中的即兴之作,整体来看,从东部海岸到西部边塞,从北方沙漠瀚海到南国绿洲,都洋溢着他特有的孤寂与快乐相融的气息,其“内在结构”与“内在情感”都显示出艺术旅者行走的感觉与气息,那就是他要去追寻一个人的“江湖”,他正在追寻一个人的“江湖”,他已经追寻了一个人的“江湖”;这是生命与精神由形而下到形而上的提升,由物质到精神的升华,由经验世界到主观情绪的转换,画家从中获得的是永不停歇的活力和心灵的愉悦。
因此,我们看到,在《不同方向的向日葵》中的夸张和浓郁,《红色仙人掌》的强烈与象征,《俺的向日葵》的独白与自语,《葵花向太阳》的怪诞与随意,《月影》的梦幻与简洁,《飘过高山的云》的憧憬与向往,《黄土高坡》的朴实与厚重,《我在那里》的炽热与神采飞扬,《巴音戈壁》的印象与感觉,《安多寺院》的肃穆与神秘,《玛曲印象》的苍凉与广阔,《扎尕那的早晨》的清新与蓬勃,《陇南小景》的繁密与空灵,《小桥流水人家》的率性与心迹,《陕北人家》的概括与淳朴……都是罕见的朴素与简练的现代气质和谐共一的生命诗意之作。
上述作品,情绪饱满、笔触粗犷,现实生活的题材在朴素、拙厚的表现手法中,与明亮的近乎原色的红、蓝、黄、绿色和分明有力的线条,得体的融化在画家的作品当中。显然,画家关心的不是题材本身,而是怎么画,并着力于强化画面的笔触、色彩的表现范围;在画家的生命经历中曾经的与山野、乡土的息息相关、生死与共,使他与山野、乡土确立难以割舍的血肉关系和情感关联,由此,他极其从容自然地把山野与乡土作为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看得出,他喜欢阳光下的自然,偏爱斑斓的色彩,并在色彩之间的呼应中加入粗率与短促的笔触与色点,形成相互热烈烘托的关系,在互为对比之中,意象则用清晰轮廓和体现层次的大小、虚实笔触交待出来,画面既有跳跃与运动感,又有生动感性形式的生命活力,既充实又沉稳,既热烈又充满想像性。
其中,画面的深层隐潜的“内在结构”和“内在情感”,则通过画面结构与意象关系的节奏、韵律与力度得到显现。画家远离了写实的具象描绘,吸收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入画,让人从想像力中去寻找意蕴与含义,这种想象力不是渐进的,而是跳跃的。
王一豪找到了自己的生命色彩,他在山野的行走间,看到并寻找到了世间最具表现力的色彩和生命运动的秘密,对此,他虽然亢奋却又快乐、安宁。他的作品突显了“生命之诗”的主题,色彩象火焰闪烁,满怀着炽热的激情,旋转的画笔,粗厚有力,在单纯的色彩强烈对比中,粗厚与单纯的笔触、色彩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面对这些作品,我们的心灵无不为之震颤,遂与画笔下的激情产生共鸣。
王一豪笔下的山野与乡土,不仅仅只是自然景观,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载体,这几乎成了王一豪的标志,阳光、灿烂、坦荡、强烈与夸张、扭曲与强劲等要素,构成了他艺术的不同凡响。
王一豪的艺术,显示了他特有的表现力量,并创造了情绪化的色彩与笔触的和谐,他书写着生命的山野与乡土之诗,编织着理想的梦幻图景;他自己沉醉其中,也把我们带入其中,并与他一起品味他的行走乐趣和他的“江湖”诗境。

在黑暗的房间里探寻着自由………
传统绘画在不断的重复自己,而现代艺术是探索和创造着空间,因此创造一个世界比描绘一个世界更重要。

如果把墙拆了,我们的隔壁就是卢浮宫……..

南山画室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李家塘

王一豪参加展览

王一豪简历
王一豪,男,1962年生于山东济南。少时习画,孜孜以求,拜京津名家为师。并多次参与策划国内大型美术活动。曾任《济南指南》、《山东省改革成果展示》美术编辑,近著有《自由的空间》、《中国高僧》画集,<<王一豪写生作品集>>。现工设色山水、花鸟、人物、善篆刻、喜收藏、精研考古鉴赏二十余年。其作品《观画图》、《高僧图》均以高价在国内拍卖成功,有多幅作品被外国友人收藏。现任中国北方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省人文艺术研究院秘书长,齐鲁书画研究院特聘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