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Paolo Castagna:艺术始终存在于我的生活中

专访 | Paolo Castagna:艺术始终存在于我的生活中

Olimpia Gaia Martinelli | 2025年7月4日 12分钟阅读 0 评论
 

好奇心总是驱使我不断前行,寻求新的挑战,突破自我的极限。创作独一无二的作品,是手工制作和持续研究的成果,是我最大的满足。每件作品都是我的一部分——我的故事和情感的片段。……


是什么激发了您进行艺术创作并成为一名艺术家?(事件、感受、经历......)

艺术始终萦绕在我的生命中——它深深地渴望表达自我,与他人建立联系。但正是在我二十年的传统丝网印刷生涯中,这份热情才真正转化为我的职业。

丝网印刷让我有机会探索各种各样的材料和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它们的表现潜力有了深刻的理解。发现混凝土对我来说是一次真正的启示。它的原始,以及它在我手中不断转化的能力,从一开始就让我着迷。我开始尝试——将混凝土与其他材料混合,创造出独特的纹理和表面。

好奇心总是驱使我不断前行,寻求新的挑战,突破自我的极限。创作独一无二的作品,是手工制作和持续研究的成果,是我最大的满足。每件作品都是我的一部分——我的故事和情感的片段。

您的艺术背景是什么?到目前为止您探索了哪些技术和材料?

我的艺术之旅根植于手工丝网印刷——这项技艺我探索并精进了二十年。它是一种手工技艺,源于反复的手势和对材料的深厚理解。我喜欢将丝网印刷视为艺术家与表面之间的对话——一种既需要精准度又需要敏感度的互动。

多年来,我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材料:织物、纸张、木材、金属。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独特的抗性以及吸收色彩的方式。但真正彻底改变我创作方式的是混凝土。混凝土的物质性——它在我手中变形的能力——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开始将它与其他元素混合,例如沙子、泥土和天然颜料,创造出充满细微差别和对比的不规则表面。混凝土让我得以进行三维创作,突破了丝网印刷的二维限制。我开始创作雕塑模型、装置艺术,以及墙面装饰。

我所有的作品都高度重视手工劳动。我喜欢亲手触摸,感受指尖下的材质,尝试新的组合。对我来说,艺术是一种感官体验——一段探索全新表达可能性的旅程。

您的作品与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有何不同,使其独一无二?

我的作品之所以独特,是因为我能够将混凝土这种看似冰冷僵硬的材料转化为鲜活的、充满情感的物质。我的创作始于一个模糊的想法,一个在脑海中逐渐成形的图像。然后,我用双手沾满混凝土,开始塑造并赋予这个愿景以形态。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瑕疵并非错误,而是真实性和精湛工艺的标志。

每件雕塑都是一段旅程——一场对混凝土表现潜力的持续探索。最终,我希望传达给观者一种奇妙、惊喜,以及与自然和材料本身的联结。

你的灵感来自哪里?

野兽派风格对我来说是一次真正的启示。它的力量、真诚以及创造充满情感空间的能力深深地启发了我。我喜欢用混凝土来创造微型建筑——那些引发沉思和反思的小型世俗教堂。我的雕塑就像想象中建筑的碎片,悬浮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你的艺术创作手法是什么?你希望唤起观者什么样的视觉、感觉或情感?

我的作品是城市考古。我拾取城市的碎片,工业时代的碎片,将它们重新组合成新的生命形式。我的目标是唤起一种怀旧感和归属感,鼓励观者反思我们建筑环境的历史和演变。我的雕塑如同时间的伤痕,讲述着成长与衰败的故事。

你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是自发的,还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准备阶段(技术层面、受艺术史启发或其他因素)?

我的创作过程是与材料不断对话的过程。我从一个想法开始,一个在我脑海中逐渐成形的图像。然后,我开始将这个愿景付诸实践。但通常情况下,材料会占据主导地位——它会指引新的方向,新的形状。这就像见证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总是充满惊喜和意外。

您使用什么特殊的工作技巧吗?如果有,能给我们讲解一下吗?

我的艺术实践基于形式与材料之间的持续对话。我以轮廓作为框架,作为容器,我的雕塑在其中诞生。新鲜的水泥,尚具延展性,成为我的黏土——我用双手塑造的材料。正是在这一刻,艺术作品才得以鲜活,形式得以定义,情感得以涌现。

与此同时,我也使用预制混凝土块进行创作,用更传统的工具进行雕刻。凿子和锤子让我能够展现原材料中隐藏的美,创造出光滑与粗糙、实体与空隙之间的对比。

两种技法都以接受瑕疵为根本。裂纹、气泡和不规则性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见证着创作过程和材料的本质。它们讲述着雕塑的故事。

您的作品中是否存在创新之处?能跟我们讲讲吗?

混凝土施工需要高度的敏感性以及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可操作性有限,因此需要开发一种精准快速的技术。然而,正是这种挑战使得水泥施工如此引人入胜且令人兴奋。找到沙子、水泥和水之间的平衡,并精准地把握施工时机至关重要。

您有偏好的格式或媒介吗?如果有,为什么?

我更喜欢创作小型雕塑,因为它们实用且易于获取。虽然水泥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材料,但它的比重使得大型作品难以搬运和展出。小型雕塑让我能够更好地掌控创作过程,并创作出易于在各种环境中展示的作品,让它们更容易被公众所接受。

你在哪里创作作品?在家里、在共享工作室,还是在你自己工作室?你是如何组织创作过程的?

我的工作室是我的避难所——一个我可以自由表达创造力的地方,远离外界的干扰。多年来,我在这个空间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物品,激发我的想象力。它有点像诺亚方舟,各种材料、古董工具和未完成的作品在这里共存。虽然它看起来很混乱,但实际上,在我的脑海里,一切都井然有序,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的位置。

你的工作需要你去旅行结识新的收藏家、参加艺术博览会或展览吗?如果是,你会带什么东西去?

目前,我的创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少数机会能够亲自展示我的作品,但我希望未来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变。参加艺博会和展览将是结识新藏家、建立新合作关系的绝佳机会。与此同时,我正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潜力,与更广泛的受众分享我的作品。

您如何设想您未来的作品和艺术生涯的发展?

我将我的艺术之旅视为一场持续的进化。混凝土是一种令人着迷的材料,但我也想探索其他的表达可能性。我乐于尝试新的材料和技法,创作出越来越原创、越来越令人惊喜的作品。我很好奇这段探索将引领我走向何方,也相信我的作品会一路给我带来惊喜。

您最新的艺术作品的主题、风格或技巧是什么?

我最新的作品属于一种我称之为“野兽派”的风格,强调几何形状和混凝土的原始质感。然而,我试图通过引入植物等自然元素来柔化这种僵硬感。我的想法是在雕塑的坚实与植物的轻盈之间建立一种对话——这种对比产生了一种极具吸引力的视觉张力。

能和我们讲讲您印象最深刻的参展经历吗?

最重要的一次创作发生在我家乡的村庄。乡村的乡村氛围与我作品的当代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对话。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展出我的雕塑作品,让我得以反思艺术在社会中的角色,以及它超越传统美学的沟通能力。

如果您可以重现艺术史上的一件著名艺术品,您会选择哪一件?为什么?

我会选择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我可以想象创作一幅野兽派版本的《格尔尼卡》 ,画中的人物被分割、解构,变成简单的几何形状,并用混凝土雕刻而成。这样的结果会增强暴力和毁灭感,同时赋予作品一种新的纪念性。

如果你可以邀请一位著名艺术家(无论健在还是已故)共进晚餐,你会选择谁?你会建议如何度过这个夜晚?

如果我能邀请一位著名艺术家共进晚餐,我毫无疑问会选择大卫·林奇。他富有创造力和远见卓识的头脑——能够营造出超现实和令人不安的氛围——一直让我着迷。我想象着在灯光柔和的地方享用晚餐,氛围安静而略带神秘,就像他的电影里一样。

至于晚餐后的活动,我建议做一些真正独特的事情:一起观看1983年都灵与尤文图斯德比最激烈的五分钟,从第70分钟到第75分钟……


查看更多文章
 

ArtMajeur

接收我们的艺术爱好者和收藏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