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阿尔勒都会成为全球摄影对话的活力舞台。在这独特的氛围中,在南半球的明媚阳光与来自五大洲的多元视角之间, ArtMajeur by YourArt呈现了一系列与“摄影节”(Rencontres de la photographie )产生共鸣的作品。
这本名为“南国之光,世界之景”的摄影集汇集了17位当代摄影师,他们独特的摄影手法反映了多元的感知力。从敏锐捕捉的现实到诗意的抽象,从沉思的风景到私密的情感,他们的作品勾勒出一个充满张力、运动和质疑的世界的轮廓。
重塑日常生活
Gazolinera 2 (2023),Catherine Gau,摄影,32x24 厘米
在本系列中,我们被几位艺术家处理现实的方式所震撼——他们并非将现实简单地呈现于世界,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观察、张力,有时甚至是转变的空间。通过他们的图像,日常生活成为叙事、诗歌和反思的素材。
以凯瑟琳·高的作品《Gazolinera 2》为例。乍一看,它似乎是一幅几乎无害的街景:加油站、黄色出租车和穿梭的路人。但在这精准而密集的构图中,每个元素似乎都蕴含着更广阔的意义。平凡的事物反映了一个充斥着符号的时代,一切——即使是平凡的事物——都在诉说着我们的习惯、我们的节奏,以及我们这个高度互联的世界。
这种从现实到另一种解读的转变,也体现在让-路易·朱迪切利的《幽灵》中。作品中,一名工人出现在一块半透明的防水布后,形成一个模糊的、近乎幽灵般的轮廓。建筑工地变成了一片消失的景象。这幅图像展现给我们的,或许首先是它带给我们的感受:社会的隐形,以及工作中存在的脆弱。
最后,塔比塔·皮茨(Tabita Pietsch)的《泳爱》(Swimlove)将我们带入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亲密的境界。一位身着红色泳衣、头戴蓝色泳帽的女子伫立于此,既有强烈的存在感,又有静默的距离感。取景、姿势、目光:一切都仿佛悬浮于空中。在这幅肖像的简洁背后,隐藏着一种静谧的力量,一种情感的深度,即使在我们离开画面很久之后,依然萦绕在我们心头。
这三部作品虽然方法迥异,但却有着相同的愿望:放慢速度,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揭示现实有时隐藏在匆忙目光之外的东西。
物质、形式和抽象
钢琴家的琴槌(2024),José Bachir,摄影,80x60 厘米
在另一个领域,我们甄选的一些艺术家选择远离有形的现实,转而深入探究构成它的要素:物质、形式、结构。对他们而言,摄影不再只是再现,而是揭示。它捕捉碎片、图案、纹理的精髓,直至使其成为一种抽象的、近乎独立的语言。
在《钢琴家的琴槌》中,何塞·巴希尔将我们带入一个模糊的空间,一个简单的片段——这里是钢琴紧绷的琴弦——被转化为视觉乐谱。音乐对象失去了其功能,变成了一个图形,几乎是绘画的主题。图像充满张力,带着神秘的和谐,仿佛光线本身也在与声音产生共鸣。
这种从现实到抽象的转变在安-洛尔·布瓦索(Anne-Laure Boisseau)的《平面金叶》(Feuille d'or graphique)中得以延续,一片简单的叶子变成了建筑。在黑白的映衬下,它展现出规则的、近乎数学化的脉络。在这种处理方式下,自然不再是一个需要凝视的场景,而是一个需要解读的结构。植物变成了一幅画,一种平衡,一个静默的雕塑。
Leah Desmousseaux在《Ombrilh 2》中将这种手法推向极致。图像经过彻底的提炼,似乎脱离了任何具体的参照物。材料变成了纯粹的表面,光影交织,近乎矿物。我们所见并非名之所至,而是感之所至。抽象在此并未转移人们对现实的注意力,而是提供了一种内在的、直觉的、近乎冥想的解读。
亲密诗学
西伯利亚大铁路银莲花景象,翠菊酒店房间(2023),Julia Genet,摄影,30x24 厘米
有些作品因其揭示无形之物的能力而脱颖而出,这些无形之物不再存在于物质之中,而是存在于内心的风景之中。这些摄影师探索着一条更加内省的道路,让图像成为私密与世界之间无声对话的场所。摄影呈现出一种自信、一种悬置的遐想、一种零散的叙事。它捕捉的并非所见,而是所感——那些痕迹、共鸣,以及弥漫的记忆。
艾拉·巴特斯(Ella Bats)的《情感之河12号》(River of Feelings No. 12)展现了一种充满情感的静物画。每一幅构图都诠释着一种感觉,一种内在的流动。物件化为符号、材料,乃至心境的回响。万物皆非静止,一切都在运动——如同它所唤起的情感:涌现、转化、消逝。在这个系列中,摄影并非描述,而是诠释一种内在的氛围,一种脆弱的存在之颤动。
这种对私密空间的探索在奥雷利安·弗兰克的《松树4》双联画中得以延续,该画作将风景意象与象征性主题融为一体。爱尔兰荒原上一座隐秘的房屋与一张梅花4扑克牌并置。这种并置勾勒出一个介于记忆与虚构、偶然与命运之间的谨慎叙事。图像成为叙事的片段,成为生活或梦想之地的痕迹,仿佛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未完成的个人故事的遗迹。
在朱莉娅·热内的作品《西伯利亚银莲花:紫苑酒店之旅》中,亲密感与旅行交织在一起。透过火车车窗,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宁静的景象:花瓶、鲜花、窗帘。摄影在此成为旅行中短暂的停顿,成为两种境界之间诗意的悬置。我们所见的并非壮丽,而是蕴含着一种温柔的扰动,一种伴随漫长旅程的思绪。图像化为一个内在空间,一个精神的殿堂,时间、孤独与沉思在此交织。
这些作品以其简洁与深刻,提醒我们,亲密之物永不退缩。它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地方——带着温柔、回忆和诗意。
景观作为冥想
秋色 6.(2010),蒂埃里·马丁,摄影,996x1,500 厘米
在这个充斥着图像和信息的世界里,一些摄影师选择静默。他们的目光缓缓而专注地落在风景上——并非将其作为背景,而是一种存在。在这里,风景不再仅仅是一个被捕捉的主体;它成为一种反思、一种情感、一种内在韵律的伴侣。它是一个聆听的场所,一面反映心境的镜子,甚至是一个通往某种平静的门槛。
在《呼吸作证#01》中,西尔维特·古布林-卡罗尔探索了视觉与共鸣之间微妙的关联。受中国思想的启发,她认为山水并非外在的既定,而是一个蕴含着敏感启示的空间。自然成为一种隐喻性的语言,诗意地点缀着未言明之事。每一幅图像都呼吸着,邀请我们放慢脚步,更深入地融入这个世界。
这种与现实的沉思关系在奥利维尔·库维莱特(Olivier Cuvelette)的《景致——深红的草地》(SCAPES – Crimson Grass)中得以体现。作品中,湖岸化作一幅鲜活的画面。红色的草地延绵起伏,倒映在水中,构成一幅近乎绘画般的构图。一切都不刻意,一切都在色彩、倒影与静谧的和谐中展开。风景由此化作一种冥想的姿态,一幅由光与时间孕育的画作。
西里尔·穆洛特(Cyrille Mulot)的《雾中花园》将我们带入马德拉岛蒙特宫的花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气悬浮,飘浮不定。枝叶若隐若现,仿佛植物在出现与消失之间徘徊。这片视觉迷雾如同感官过滤器,模糊了我们的方位,将我们带入一种温柔而脆弱的遐想之中。
最后,蒂埃里·马丁的《秋色6》将我们带入十一月森林的深处。整齐排列的树干如同古老神庙的柱子,光线缓缓洒落。万物静止,万物静待。画面化作内心寂静的回响,化作延绵时间的回响,自然不言不语,却蕴含着一切。
时间和光的实验
108-21 (2023),樱木绫子,摄影,27x35 厘米
最后,我们入选的一些作品质疑了摄影的根本基础:光线、时间、记忆。它们不仅捕捉瞬间,更揭示了瞬间的质感、密度和持续时间。因此,摄影凝视成为一种关注的实践,一种与逝去之物建立联系并赋予其形式的方式。
在《光与影 8》中,马克·德·罗克耐心地构建着他的图像。他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同一个地方,观察光线的变化,直到合适的时机到来。没有技巧,没有修饰:只有最初的感受,那激发他构图的最初震撼。这种姿态变得像仪式一样,近乎冥想。正是光线本身引导着图像,在地点、时间和感知之间进行着亲密的对话。
相反,樱木绫子的《 108-21》将创作托付于一种受控的放纵。艺术家设计了针孔相机,独自从巴黎邮寄到日本。在108天里,这些光学盒子环游世界,在途中、中途停留时以及偶然情况下曝光胶片。这些是没有摄影师的图像,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旅程本身的图像——并非线性的旅程,而是缓慢的浸润。我们看到的是层层叠叠的光影、累积的时间和弥散的记忆。这张照片并非定格瞬间,而是记录其缓慢的蜕变。
这些截然不同的创作手法却汇聚于一个共同的愿望:重塑与时间的关系。它们提醒我们,摄影不仅仅是观看,它还关乎等待、接收,有时甚至消失,让光线发挥作用。
本选集反映了当代摄影写作的多样性。这里呈现的每一幅图像都启迪、质疑和转化着我们。光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是一种语言,一种揭示现实、诗意和亲密感的媒介。
通过“南方的光芒,世界的风景” , ArtMajeur by YourArt向阿尔勒摄影节的精神致敬:一种鲜活的、敏感的艺术,与我们的时代不断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