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e Jun Yang Image de profil

Xue Jun Yang

Retour à la liste Ajouté le 28 avr. 2007

羊城晚报在工作室访著名雕塑家杨学军

【独家专访】
  “我雕塑的是声音”——对话杨学军
  日前,雕塑家杨学军已从美国返回,为波士顿城市中心广场的《同一首歌》开始进行放大工序。本报记者昨天来到杨学军位于海珠区土华村的工作室,和他畅谈此次美国之行,并了解其最新的创作动态。
  记者:《同一首歌》三年前已经完成,创作总共历时多久?
  杨学军:我在创作中,时间更多是耗在酝酿思考上,动手就是一气呵成,最快可以在两个小时内即大致完成作品。当初创作《同一首歌》的情况,是我闲着听音乐时突然来了灵感,结果半天下来就基本完成。
  记者:这件作品让人最有眼前一亮感觉的就是女孩们的嘴巴,如此处理的初衷是什么?
  杨学军:我这个人喜欢做梦,在梦里又总能听到形形色色的声音。久而久之,便想到在雕塑中将这些声音表现出来,而嘴作为发声的载体,更是人类在不断进化中相互沟通与阐释自我的标识。于是,创作对象脸上的五官在此意识指使下渐渐被隐去,只剩下一张夸张的嘴巴。这也是我对雕塑艺术的理解与追求,舍去得越彻底就越好,就个人理解而言,我留下来的是“声音”。
  记者:从工作室里堆满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你对铜这一材料情有独钟,是吗?
  杨学军:是的,这也是我的工作室为何要迁至此地的原因所在(杨学军之前的工作室在赤岗,来这里是为了与铸铜厂做邻居)。铜的表现力,在各种可做雕塑的材料当中可以说是最强的,特别是它满足了色彩的变化,是一种有情感的、有生命的材料。此外,其可塑性和持久性都是无从挑剔的,以前我创作的整石雕塑,就得细心呵护,否则一个不留神损坏了,就得进行很麻烦的补救工作。
  记者:目前有什么新的创作动态吗?
  杨学军:这两年以来,我都在探索尝试铜与奇石的混搭融合。一个是人为的工业制品,另一个是天然的、不可复制的“生命体”,两者相加恰恰就是“天人合一”的说法。我希望从其中力求表达一种似是而非的、写意的、哲学的艺术语言和思想观念。
  记者:广东的雕塑艺术早期一度领先全国所有城市,然而优势却似乎在今天的尴尬中不复存在,你认同这样的说法吗?
  杨学军:这是不争的事实。相比内地一些雕塑强省的迅速崛起,当下广东雕塑艺术止步不前甚至落后的现状,实际上是自己所为。成长在这块经济发达的土地的雕塑艺术家,面对成为了“政绩工程”踏脚石的城市雕塑所带来的金钱诱惑,观念日益保守,纷纷向所谓的市场投其所好,导致了自身创作水平下降,作品更是严重缺乏人文关怀。
  雕塑艺术,尤其城市雕塑作为一项公共艺术,它必须与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要走出今天的困境,艺术家就得意识到个人创作要注重与社会、环境和人的互动,即公共性。当然,里面也存在民众自身公共意识的因素,如果雕塑完成还没几天就遭到破坏损毁,那中国艺术家又怎敢向国外学习,去实施一些观念天马行空、材料大胆创新的公共艺术项目。

Artmajeur

Recevez notre lettre d'information pour les amateurs d'art et les collectionne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