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明 朱 个人资料图片

心明 朱

返回列表 2017年8月28日新增

他把西藏的雪山、布达拉宫、朝圣者刻在牛皮上,成为永恒的经典

蓝得没有杂质的天空,白得像用纯牛奶调制出来的云朵,连绵的雪山,灿若阳光一样的信仰……很多人喜欢西藏,用一首诗、一张照片或是一篇游记,将它留在回忆里。朱心明却把西藏风情一刀一刀地刻在了牛皮上,成为永不褪色的经典。▲真皮微刻画《虔诚》朱心明与西藏的缘分要从上世纪70 年代说起,父亲在西藏当兵,母亲支援边疆建设,年少的朱心明跟随父母一起到了拉萨,一呆就是十年。求学心切的他,在西藏四处拜访知名画家,在一次次与他们的相处、学习中,朱心明的绘画技艺以及意识都得到了质的提高。后来,他参加了裴欣庄在拉萨举办的西藏首次“美术培训班”,成为了培训班的一名学员。1984 年,朱心明通过单位输送的方式进入了四川美术学院学习。△朱心明西藏是他艺术人生的第一个缘分,皮革则是第二个缘分。从川美毕业后,朱心明一直从事商业设计和商业雕塑的工作。2007年初,在对传统绘画表现形式日渐感到茫然的朱心明,开始重新寻找新的艺术表现手段。一次偶然的机会,朱心明从电视上看到街头艺术家正在制作皮革面具。那时他正巧接了个制作三星堆礼品设计的项目,灵感迸现,随即开始了他的皮革材质创作。△三星堆面具皮革浮雕“刚开始接触皮革蚀刻画时,我以为这是一项门槛很低的艺术,毕竟学过那么多年的绘画。但是当我真正开始探索的时候,才发现真的很难。”普通画布的色彩的运用可以表现出上百个甚至上千个色阶明暗关系,皮革蚀刻画不同,没有颜料的运用,不可以改动,全是原生态。要蚀刻出明暗关系,只能靠皮革本身的皮质和纤维组织。刚开始微刻画的时候,一不留神就把牛皮刻坏了。皮革雕塑这门工艺在中国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靠自己摸索研究。起初皮革雕塑进行硬化定性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皮革涂上化工制剂后,会变形,起橘皮,为此损失的皮子不计其数。朱心明一度想过放弃,最后还是翻过了这个坎。

 

ArtMajeur

接收我们的艺术爱好者和收藏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