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z Mei Wong
三人成虎——論當代藝術
一‧藝評家的名言
說句真心話,你覺得上面那張畫好看嗎?我想一般人那謙虛的答覆是:我不懂得欣賞。的確,當代藝術的好看與否是決定在少數人的手上的;尤是藝評家的觀點與角度,有其極能自圓其說的理論去捧紅一幅畫,所寫的藝評能捧紅藝術家,令他們紅得發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名氣很大的美國藝評家格林伯格的名句「凡是深奧的創新藝術一開始都是醜的。」故難怪我們接觸現代的、前衛的藝術時都得不到視覺上的報酬。有心人要進入現代藝術的價值世界,能與其達成智力上的交流,就要信服一眾藝評家的權威論點;他們的吹噓真能化腐朽為神奇!
當然,現代藝術的產生,與藝術家們自己也愛搞理論有關。大概在1914年以前的歐洲,藝術家以瘋狂的精力創造了現在藝術的風格,奠下了現代藝術的模樣:藝術不再應該是反映人和自然的一面大鏡,藝術作品應能迫使觀眾就其本身的存在去觀照。故此藝術家不必考慮畫甚麼,他只要畫就夠了。可以這樣說:當代的藝術是為藝術而藝術,為形式而形式,為色彩而色彩;畫布上應該只看到的是形式與色彩的安排。就例如畢家索的老友布拉克,就為他自己所創的立體派所擬寫的箴言:「畫家用造型和色彩去思考其創作,目的不是『重新構成』一個故事的事實,而是『構成』一個畫面的事實。
自從人們腦際內出現了要從頭思考藝術創作之目的後,這種反思便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今時今日,布拉克的作品已成正統,現代藝術的光怪陸離、各種藝術理論的荒誕不經,不單偏離一般思路,同時也越出了審美範疇。特別是美國,因其沒有甚麼傳統藝術的包袱,那裡藝術演變的「新穎」可說是一日千里。然而他們蛻變成五花百門的表達形式也是有因由的。
二‧美國藝術的誕生
1.摸索階段
二十世紀剛開始時,美國的藝術家的存在,可說是不被整個界別的重視。年青一代的藝術工作者,一方面抗拒畫美國風景畫,一方面又不想作品似新聞紀實式的插畫。故他們的視線是徘徊於歐洲的抽象表達手法,而事實上從1939年開始,當地的「非具像藝術館」(Museum of Non-Objective Art)經常展出美國收藏家的抽象風格的藏品,故美國人對這種風格毫不陌生。但這批反叛型格的藝術家的生涯難以平靜,因他們不能置身於不久就來臨的經濟大蕭條之外!各種社會的慘況、各種政治、社會的議題都觸動他們的心靈。美國政府的WPA(Works Project Administation) 亦設法為這些未來將會揚名國際的藝術名家提出抒困措施。其後,當地政府舉辦的一個名為「油畫與壁畫」的論壇,歷史性地團聚了一眾的年青藝術家,於討論起美學問題時,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徬徨於怎樣運用恰切的形式去表達當前的社會危機。
一眾藝術家達成的共識是以他們個人的表現力,融會於已有的抽象傳統模式;而同時又向墨西哥的壁畫家吸取靈感。為甚麼他們對墨西哥壁畫情有獨鍾?因三十年代,多位著名的墨西哥壁畫家訪美,同時又在那裡畫大型壁畫,有多位美國藝術家曾充當他們的輔手。而當中大名鼎鼎的傑克遜帕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1950)就曾是輔手之一。帕洛克可說是英年早逝,而他的死,就如他的成名作的創作方式一樣:藝術家走進作品當中,與作品結成一體;而他生命的休止亦是他本人參與進去的。
2.Jackson Pollock
1956年,Time Magazine稱呼Jackson Pollock為Jack the Dripper。由這個稱號便反映出一種革新的藝術表達手法:作品不一定要一筆一筆地畫出來的,可以用顏料,甚至是用不純粹的顏料滴灑出來的;因很多時候,Pollock所用的顏料,裡面是加了細沙、釘子、玻璃屑等雜質。Pollock死之前兩年的一幅畫以1.4億美元轉手給一位墨西哥的金融家。所有的行裡人、外行人聽見這令人咋舌的銀碼都想望一下這幅畫的模樣。其實如果你知道了他不過是把油畫布放大到有如壁畫般大,放於地上,藝術家行進畫布內肆意地噴、潑、滴那些繪畫媒介物時,你會覺得沒甚麼了不起。但他的嶄新繪畫方式是極得到前衛的藝評家吹捧,再加上驚人的成交價,美國就原創了自己民族的藝術風格。歐洲一直地領導的現代主義繪畫,一下子便被美國超先了。
為何美國藝術館,或是收藏家願以天價去購藏這些當代作品?現代主義的藝術於1920年代在歐洲的社交界出盡風頭,而美國的有錢又時髦的人物,看見了許多身份和地位和自己差不多的歐洲人置身於摩登的藝術間,派頭十足,出盡風頭;於是他們亦想享受一下這種反叛傳統的藝術所挑起的狂熱和興奮。故此美國的現代藝術館並不是為藝術家建立的,它們是有權勢的人,在財閥支持下所起的大客廳!怎樣質素的作品,那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可以給掛上這個大廳?內裡的奧妙是外面的人不可能盡知的!
Jackson Pollock 與富豪的關係是曖昧的,而在這種交往中,Pollock所擺出的資態能顯出其內心世界的困陷。有一次,他去到一位大富翁的家時,是喝醉了的。當晚正值一群知名人士聚首一堂,於是Pollock便走到另一個房間,脫光了衣服,然後赤條條地走到貴賓滿座的大客廳,朝著壁爐小便。之後,他仍經常周旋在這些大富豪間。突然響徹國際的盛名對Pollock來說是沈重的,適應不來的。他老是不結領帶便跑去豪華高貴的名人俱樂部,去證明憑自己的名望是可以混進去的。但他進入到這些高尚地方後,又非要喝得酩酊大醉,非要做出粗俗不堪的行為,弄至被人踢出來才能痛快起來!
最莫名其妙的是他能名成,不能利就。他名聲雖高,畫的銷售卻不怎麼好,他未能大富大貴,成為真正上流社會的人。一種空洞的榮譽只不過是有錢人所催生出來的,可能是這原因,他養成酗酒的習慣。1956年的八月天,Jackson Pollock喝得酩酊大醉,開著敞蓬車,載著兩位年輕女士,其中一位是他的情婦。他們一上車,兩位女子便發現他精神極差,並以亡命之徒的瘋狂姿態狂踩油門;強烈的尖叫聲阻止不了這種執意的直奔死亡,結果只有他的情婦僥幸生存!他之死是自發地奔向死亡的創造,情況就如同他的畫作是他的行動進入畫內一樣。畫商因他的畫賺飽了錢,畫評家因他而聲名大噪,美國因他而登上當代藝壇的寶座;故Pollock是位英雄,達成了三種願望,而Pollock本人不過是由眾人極力吹捧成虛有架子的老虎,遺下的是悲劇傳奇。
三‧奧妙之門與展覽客廳
1.I am the nature
這種能令藝術家一舉成名的典型方式,便成為藝術那奧妙之門。當代藝術家要設法通過這奧妙之門,才能進入展覽的客廳。藝術的美與醜、公眾看得明與否、客觀審美效果如何,都無足輕重,最重要的是能進入這奧妙之門。到處楊梅一樣花,香港的藝術生態與美國差不多。視藝界位高權重的各話事人,都會不約而同地,「發現」了自己要發現的藝術家。
香港藝術館的當代藝術展廳,實際上不過是掛著或擺放著它與老朋友所捧的作品的大廳;表面上是公家,是香港人的,但實實質上是私人會所。他們認為狂吹透明膠袋的行為是藝術,便錄為視像不停地作洗腦式的播放;空氣也可給吹成是藝術品。其實說穿了,當代藝術不過是玩弄個人概念的過程。當pollock的經紀人兼妻子要他得說出自己的抽象從何而來,因任何的東西都是自然的轉化,都得有個因由;他的答覆是:「I am the nature.」故此Pollock作品多是給評論成是「莊嚴大自然的一部份」。但概念是給偷換了的,那個所謂的大自然是藝術家狂亂心靈所體驗的大自然,並非客觀的大自然。
2.概念的玩弄
當代藝術家攪的美其名為藝術理論,事實上是在玩弄思想。能夠用眼睛感覺或發現出來的美,在當代藝術中已消失了;他們要表達的是一種觀念化的技藝……是推斷出來的。例如:香港當代藝術展廳的一幅名為《愚公移山》的作品,觀眾只見在一塊大大的木板上隱約現出炭筆痕的山形及黐滿擦膠碎屑,像是學生正在修改的一幅未完成之作。看看長長的解說文字,想一想,啊!明白了,原來藝術家要用「擦」的技藝移山。於當代藝術中,「美感經驗」是給排擠在外的。「凡是深奧的創新藝術,一開始都是醜的」便是現代主義的秘密、金鎖匙。如果一件藝術作品、一樣新風格作品令觀眾不安,那多半是件好作品;如果我們對這作品深惡痛絕,那它多半是件偉大作品。「香港藝術雙年展」被更名為「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表明當局更著力支持這種玩弄概念的藝術、賣弄小聰明的藝術。
實際上在美國,類似Pollock的前術藝術雖得到極力的宣傳和吹捧,但銷路極差。這類東西只是生存於理論家的腦力和和筆墨間的吹捧;生存於藝術界的特殊結構的氛圍中,同時亦因此而霸佔了不少藝術史篇幅;實際上只流通在小部份收藏家、藝術館之間,與民眾無關。香港官方的當代藝術路線是跟在美國後面走,決定甚麼是「好」的藝術亦是只存在於能與其聯誼的機關間。但又要維持公正、公開的門面,雙年展的舉辦表面上是公開給全港的投稿,但運作的機制極封鎖。只要看優勝者的履歷,約略可體會到所以能勝出的奧妙。作品的內容呢?無所謂,反正任何一件作品 就是一個自然,有其自定的規律;無需向客觀自然交代。群眾與當代藝術是分別存在於兩個世界,中間隔著一條無可跨越的洪溝。
四‧藝術系這小圈子
藝術系看不起傳統,傳統只存在於藝術史中。藝術系的學生跟在前衛藝術後頭跑,也以攪概念上、理論上的藝術為要務;當權者再在當中推出一小撮被認為最有「創新」思想的學生,與藝術界別這小圈子,包括藝術館,彼此你唱我和來擺好陣勢,好去隆重地宣報藝術新星的誕生!當然,公家的錢便可拿來再栽培這種天才,然後知會公眾他們令香港得以提升在「國際都會間的文化地位」。香港藝術的特殊架構所作的事差不多完成了。但其他絕大部份的讀藝術系的學生的出路又如何?他們就憑著「藝術概念」、「概念的藝術」去作育英材!
香港的學生是難以從正規的學校課程學好藝術,因最高明的藝術老師也不過是專長於「概念」,故此校外的美術班便成為學習上的支援。可惜,有好些開私人畫室的老闆也感到中文大學藝術系的畢業生的能力有限,教授兒童畫也只是免免強強,甚至是強差人意!能夠上位的所謂當代藝術創造者,與理論家及偏執的忠實信徒好像是三位一體的,成立了一個小宇宙,高高在上,凌架於一切眾生。下面的人看不懂嗎?先看這個小宇宙頒布出來的說明。作品還是打動不了觀眾?還是不覺得「它」美?只要牢記「凡是深奧的創新藝術一開始都是醜的」這魔咒,任何那些本來是難看無比的新作,都會放射出光芒!
五‧莫名其秒的本土特色
1‧抽象美國
上圖為與Pollock相同年代的藝術家德•庫寧(Willen De Kooning 1904---1994)的作品,對於作品是美、是醜的爭論是毫無意義。Kooning是當其時「抽象美國」類型的作品能拍賣得高價的在世藝術家,單這樣便夠了;1989年,他的一幅作品以2018萬美元成交。繪畫於庫寧來說,只是他「自我理解的工具」;故此他的畫作表達的是自己與命運的搏擊,無論是怎樣風格的變奏,與傳統的對抗、叛逆客觀視覺經驗的個人自由的快感、發洩、憤怒等,是其核心價值。
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挾帶的政經資本,從主流文化到次文化,一直主導國際藝文的走向。作為國際城市的香港,藝術的主導力量便是傾力於與這個勢頭結合。但又要避免太美國化,本土特色的紅白藍膠袋、香港的臥虎藏龍的電影片段、懷舊社區,甚而周潤發也給用作來蓋在那「抽象美國」之上;至於香港是中國特別行政區所要顯示的中國特色,就由承傳與創新包扮;所以觀眾總看到點民族文化的影兒,就如外國人愛吃的揚州炒飯及咕嚕肉,又或者是中國機場內可買到的國畫或紀念品。大家都意會到那是中國的味道,但不地道。
2.相對無言
現代藝術發展到畢家索的老友布拉克喜歡攪藝術理論為止時,藝術還是夠膽正視自達文西以來前人的一切發現。到後來「抽象美國」那天價成交的當代作品成為引路明燈,不理好與醜,能依循明燈,極可以打開奧妙之門;藝術家已無閒理會傳統。所以,從二十世紀中葉以來,當科學家仍在借用前人的發明和發現來創造新的文明的時候,藝術家竟躲避傳統經驗,一脈相承的演化、拔高斷裂了。藝術館所標示的承傳與創新,不過是用來形容那些外貌有點似傳統的作品,並不代表作品能包含多少傳統的精粹。最貼切的兩句口號是:藝術對藝術,水墨對水墨。因其恰當地形容了該館的立場:藝術就是這樣地相對無言,藝術就是這樣的存在於這小圈子內。
當代藝術的聲勢大多是給小數運作之士搖旗吶喊的宣傳所催谷出來的,大眾的認受、觀眾看得明與否,毫無必要;觀眾懂得看售價、懂得看文字解釋便算了。香港當代藝術是在一種美式情緒上扮成具本土氣息的有國際視野的東西,同時又要添加一種民族文化的情意結。這種fusion菜式,要是可以吃的話,味道當然是奇奇怪怪的;故此看起來也是怪怪的;不倫不類、不中不西便是藝術館收藏、展出的當代作品的適切形容。